<progress id="r3xjv"><video id="r3xjv"></video></progress>
<th id="r3xjv"><noframes id="r3xjv"><th id="r3xjv"></th>
<thead id="r3xjv"><noframes id="r3xjv"><ruby id="r3xjv"></ruby>
<th id="r3xjv"></th><span id="r3xjv"><noframes id="r3xjv"><thead id="r3xjv"><noframes id="r3xjv">
<strike id="r3xjv"><video id="r3xjv"><strike id="r3xjv"></strike></video></strike>
<strike id="r3xjv"><video id="r3xjv"><strike id="r3xjv"></strike></video></strike>
<progress id="r3xjv"><noframes id="r3xjv">
<strike id="r3xjv"><noframes id="r3xjv"><strike id="r3xjv"></strike>
<span id="r3xjv"><noframes id="r3xjv">
<th id="r3xjv"></th>

政府建一套,自己備一套,缺水山區吃水卻有兩套管?
 

上篇:山區吃水難,卻有兩套管

  

貴州因喀斯特地貌等特殊環境而長期工程性缺水,“水貴如油”是山區群眾吃水難的真實寫照。貴州自1997年以來累計投入超226億元用于農村飲水工程建設,其中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專項資金超70億元,山區群眾逐步告別“望天水”“房蓋水”。不過,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貴州部分農村地區飲水設施村民自備一套,政府建設一套,長期“雙管齊下”,政府建設的供水設施設備長期閑置浪費。

shuizhi.jpeg

  

“雙管齊下”,閑置浪費嚴重

  

貴州六盤水市水城區地處滇黔桂石漠化區,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635米,工程性缺水嚴重。半月談記者在水城區營盤苗族彝族白族鄉幾個村莊走訪發現,當地村民家中既有自備水源,又有政府建設的飲水工程。

 

貴州山區一戶村民家門口的“兩套水管”

  

營盤鄉哈青村一位村民說,現在家里用的水來自不遠處的自備水源,自己花錢買水管接到家中。在家里的餐桌旁,還有另一套取水系統,這是政府幾年前接通的,“水龍頭安裝了三四年時間,一直沒用過”。

  

無獨有偶。水城區楊梅彝族苗族回族鄉白牛村村民老梁告訴半月談記者,他所在的小組有大約30戶,家里接通了政府安裝的水管,也通了水,但平時都不用。另一村民家門口張貼了飲水安全明白卡,顯示為“集中式供水”,記者現場打開水表查看,計數刻度為“1”。

  

在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望謨縣等地農村,不少村民家中都有兩套供水系統,自備水源經常使用,政府工程基本不用。一些村民家中水表計數刻度還停留在個位數,“0”或“1”這樣的噸數也常見。

  

由于政府工程長期閑置,不少水管水表等設備逐漸破舊、損壞,一些村民家中安裝的水管、水表已經“殘缺不全”。

  

在紫云縣大營鎮星進村,政府安裝的水龍頭接到了村民老石家門口,水龍頭開關已被取下來放在家里;在營盤鄉哈青村,有一戶人家水表已經拆除,目前還能找到一截水管,水表則不見蹤影;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谷腳鎮,有村民因為房屋建設等原因,將政府安裝的供水設備埋在了地下;還有地方水表和水管銹跡斑斑,擦拭后才能讀出數據。

  

三大原因致長期閑置

  

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貴州農村政府飲水設施閑置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大多數村民已經習慣使用自備水源。在部分地區,村民反映,他們集資拉通自來水用了幾年后,政府才鋪了水管、裝了水表。“我們自己有水,為什么要用政府的水呢?”有村民認為,如果征求村民意見,將工程建設資金用于自備水源維護管理,結果就會喝得放心、管得順心。

  

二是有農戶認為水不干凈。半月談記者在水城區、紫云縣等地山區調研時,隨機打開政府接通的水龍頭,流出的水發黑發黃,經過大約20秒鐘,才能見到稍微清亮的水。村民反映,這一方面是長期未使用造成,另一方面則是凈化處理不到位,水不干凈。在水城區營盤鄉羅多村村民老鮑家中,白色水桶里的水呈黃色,她表示,“這樣的水怎么敢喝”。

  

三是部分村民不愿交水費。農村飲水工程讓水成為商品,這讓山區群眾在短時間內很難接受。他們說,祖祖輩輩吃水從來不要錢,現在怎么還要收水費?因為要收錢,所以村民不用政府接進來的水,平時用的都是山上引來的水。半月談記者調研時發現,有的地區,村民自發組織起來集中取水,籌點錢建水池、鋪水管,平時只需三家五戶組成管水單元,做好維護,便可保證清水進缸。

  

在水城區坪寨彝族鄉箐馬村,村民老周告訴半月談記者,政府修建的飲水工程兩年前就通了水,但一噸水費要兩塊錢。相比之下,他家一直都使用自備水源,老兩口在家,用水不多,也不用交水費。半月談記者走訪不少村莊,村民表示,“別說一噸兩塊錢,哪怕五角也不交”。

  

山區供水,成本較高

  

從生產角度看,貴州山區實行集中供水成本相對較高。從水源地到水廠再到各家各戶,干凈、衛生、達標的水需要投入電力、藥耗、管道、水泵、人工、維修等方面費用,最高每噸大約10元,最低兩三元。

 

貴州山區一戶村民家中的水表,長年沒有使用,刻度為“0

  

一是取水成本較高。貴州是南方典型的“大漏斗”,儲水難,取水也難。地處烏江中游、黔中腹地的甕安縣,目前投資超3億元用于農村飲水。在猴場鎮馬場坪村,政府修建飲水工程后,由村民組織協會進行管理。管水員粟朝奎介紹,2021年協會收取水費4.9萬元,電費就花去2.3萬元。

  

二是送水成本較高。在貴州山區,山高人稀,水的運輸是大工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農村人口大約15萬,輸水管道就有近3500千米。水城區鋪設管道9110公里,管材采購、安裝、管道埋設、土石方開挖等費用共計6.2億元。

  

三是管護投入較高。為了維護供水工程運行,貴州農村地區普遍聘請曾經的建檔立卡戶作為管水員,每月工資800元。除此之外,還要聘請專門的管水員。如在水城區,由于飲水工程點多面廣,每個村需一兩名管水員,全區有396名,他們的工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合力保障供水可持續

  

管護資金可持續性也是基層普遍關心的話題。2019年以來,水利部會同財政部安排39.6億元農村供水工程維修養護中央補助資金,對有突出困難的特殊地區、特殊工程、特殊群體,加大支持力度,給予適當補助,促進工程正常運行。水務干部擔心這部分資金的持續性。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有的貧困縣因為飲水工程建設增加了地方債務。水務干部普遍認為,盡管集中飲水工程把公共利益作為首要考慮因素,但水務公司或水廠也不能長期處于虧損狀態。他們期待各方發力,實現公共利益和經濟效益兼得。

  

首先,降低生產成本,如降低電費、檢測費。貴州農村地區供水用電普遍沒有優惠,電費成本占供水成本約四成,正因如此,烏江邊上的一些縣如今不再從烏江提水。此外,檢測費用也不低。貴州水務甕安有限公司水質檢測站一名負責人介紹,為保證水質,公司平時采取自檢和第三方檢測,單是后者每年所需費用大約15萬元。

  

其次,“吃水交錢”要長期宣傳普及。水務干部和專業人士介紹,山區自備水源雖然免費,但可能存在水質隱患,尤其是一些金屬超標的地方,更是需要處理才能飲用,要倡導飲用通過科學方法處理過的“干凈水”。甕安縣水務局局長文敬友說,除了參與工程建設和管理,水務干部、管水員還需通過恰當形式,經常向山區群眾普及健康飲水觀念,這樣才能解決“吃水交錢”的問題。

  

下篇:看著這種水,喝下有點怕

  

白色水桶中的水顏色發黃,水桶底部沉淀一層黃泥——這是半月談記者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營盤苗族彝族白族鄉羅多村看到的場景。在一戶村民家里,女主人告訴半月談記者,雖然這桶水已經沉淀了10多天,但看起來還是不太敢喝,“喝了腸子怕要變黃”。

  

貴州省自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專項資金超70億元,集中供水工程覆蓋3588萬余人,解決了許多群眾吃水難、吃水不安全的問題,但并非所有地方集中供水的水質都讓人放心。半月談記者在水城區、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等地農村地區走訪發現,部分供水工程輸送的水肉眼可見渾濁,村民不敢喝。也正因如此,不少村民如今仍使用自備水源,致使政府修建的農村飲水工程閑置浪費。

  

水質不佳,原因在哪?

  

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水源地保護不到位、消毒設施設備使用不規范,是貴州農村部分飲水工程供水水質不佳的主要原因。

 

貴州山區一戶村民家接出的水明顯發黃

  

在營盤鄉雞戲坪村公路邊的一處飲用水水源地,四周無任何阻擋措施,人畜均可隨意進入。一處蓄水池雖然有綠色鐵質防護隔離網,但已經年久失修、東倒西歪,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有村民說,無論人為破壞還是牲畜隨意出入,水源地環境和水質都可能遭到破壞。

  

此外,有地方還存在未嚴格按照標準開展消毒流程、消毒設施形同虛設等問題。在望謨縣郊納鎮懂鬧村,農村集中供水工程配套的消毒設施上張貼了操作說明圖,但并未上鎖,隨手便可打開。在該縣麻山鎮納良村一處高位水池,鎖扣處僅用一根木棍拴住,水利干部坦言起不到保證安全的作用。

  

為保障水質,貴州農村飲水工程配備了專門的管水員,半月談記者發現,大部分管水員都是當地的脫貧戶,專業技術能力較差,管水能力不足。甕安縣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部分水廠管理人員責任心不足,未連續按量投放藥劑,導致水質消毒效果較差。

  

納良村村民老岑曾是建檔立卡戶,2020年被聘為村里的管水員,主要負責抄水表、水管維護等工作。縣水務部門每年會組織他們開展至少一次培訓,介紹如何投放消毒藥劑和管網維修等。半月談記者向其詢問藥劑投放頻率時,他僅表示“1年放3次消毒片”,具體投放標準、平時水質觀察指標等均不太清楚。

  

甕安縣疾控中心提供的《2021年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枯水期工作總結》提到,該縣所有監測點全部配備有消毒設施,但大部分消毒設施因存在不同問題未正常投入使用,城區外的水質處理設施大多不完善,大部分僅靠人工投藥方式消毒。

  

檢測監測不規范,倒逼作用待加強

  

根據相關規定,供水單位、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與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協同,定期對水源地、管網水、末梢水水質進行監督、監測。但有的地方協同監督機制發揮并不充分。半月談記者走訪貴州部分學校發現,一些小學分管安全工作的負責人對學校用水是否安全達標并不掌握。

 

貴州山區一處集中供水設施的消毒設備長期閑置

  

同時,水質檢測費用過高,基層檢測能力有限,也給水質檢測帶來困難。按照國家相關指標要求,水廠每年需至少開展一次出廠水水質檢測。貴州水務甕安有限公司水質檢測站站長丁家華介紹,為了保障飲水安全,檢測站聘請了10位檢測人員對管網水、末梢水開展定期檢測,同時還請第三方檢測公司每年對出廠水開展一次水質全分析,每年水質檢測費總計約20萬元。

 

思南縣第三水廠于20199月投入運行,共投資8700萬元,配備有絮凝池、沉淀池等水處理設施,以及水質分析室、微生物室等實驗室,為當地孫家壩鎮、涼水井鎮等鄉鎮共3.71萬人提供飲水。廠長李飛介紹,該廠水質檢測儀器已配備齊全,但還在等公司聘請專業檢驗人員。半月談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設備大多處于閑置狀態。

  

2021年,望謨縣疾控中心對12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監測點進行了豐水期、枯水期監測。疾控中心檢驗科一名負責人介紹,目前檢驗科有工作人員11名,但學的都是臨床醫學檢驗專業,理化檢驗開展得少,實際工作中比較吃力。近兩年受疫情影響,還要安排人員開展核酸檢測工作,人手捉襟見肘。

  

受訪人士認為,水質檢測監測不規范、不嚴謹,對用水搜集、消毒、分流等整個過程無法形成高質量倒逼作用。職能部門的監測主要是起監管、督促作用,如果發現水質存在問題,應報告執法部門處置;水廠、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展的檢測主要是倒逼“水生產質量”,目前這兩方面都需要加強。

發布日期:2022-4-6 

Copyright@2006-2014 北京大元環境檢測技術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總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0號石油大院北教樓     中心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永泰莊北路9號永泰綠色生態園C-11
郵編:100085 郵箱:dayuan@vip.126.com 網站備案號:京ICP備14028044號-4

天天插天天干